时间:2024年01月28日
标签:斯慕圈 brat sub Dom Ds ddlg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只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关系织成的密网中,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那么,身处这样的密网之中,就一定如身处樊笼之中,难得其所吗?其实不然。人与人该如何相处,虽然是很难的问题,但古来圣贤都有诸多讨论,给出过许多解释传于后世,这就是伦理纲常。对于伦理纲常的讨论浩繁如烟,今天,我们不讨论那么多,仅仅谈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一个问题,以此来解释为什么许多成长于和谐家庭中的孩子反而更想要一个能给自己DDLG关系的主人。
一个孩子,从他出生开始,就有他想要做的事。从看到了有趣的玩具想要得到,到看到了有意思的人或事就会模仿学习,再到跟其他的朋友们想要在游戏中相较输赢,孩子就在这样的小事中不断长大。但向外界的探索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孩子会从一个浑然通透之身变得有胜负心、是非念,会遇到一时想不清楚、做不到的事,会有难以应对的问题、难以承受的打击,每每这个时刻,他都需要一个比他更强大、更有力量的人给予他指引,让他能最终走出惶惑与惧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直到他一点一点成长为一个同样强大、有力量的人,像他的父亲那样独立做出决定。否则,这些问题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留下的障,将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点一点的压抑下来。
所以,父亲的角色至关重要。一个人内心能否充满安全感,主要取决于父亲。
父亲能够给孩子的安全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有稳定性、决策性、权威性。
第一,稳定性。
什么是稳定性?就是确定的回应。你知道什么事情父亲会有什么样的回应,这样才会让你在做事的时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第二,决策性。
孩子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定。简单的说,是什么时候起床、吃饭、睡觉、学习。大点就是一些重要的人生选择,都需要有一个父亲来决定。
第三,权威性。
权威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件坏事。父亲有权威的家庭,孩子未来的独立性其实更强。
父子关系不是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建立的。孩子降临世间,与父亲之间有的仅仅是亲缘上的关系。由于基因的遗传,孩子开始长大的过程中,身上的很多地方都会很像父亲,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成为了父亲真正的孩子、父亲成为了孩子真正的父亲。父亲也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有了父亲的身份,父子关系是在父子之间的相处中,不断被众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所影响后最终决定的。父亲能否给予孩子稳定性、决策性、权威性,决定了父亲是否在实质上成为了称职的父亲。
至于从西方传来的父亲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的论调,实在是未能言中父子之间对彼此那份最深的渴望。曾仕强、南怀瑾都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把孩子当朋友的家庭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个孩子就没有父亲了。朋友关系,是另外的一种关系。朋友之间有情与义,遇到事情,朋友之间可以直言劝告,但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最终所有的事都是自己决定,也是自己承担未知的后果。朋友间年纪相仿,并不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就算可以倾诉,却往往只有安慰,很难有高屋建瓴、醍醐灌顶的能耐。朋友给不了稳定、决策与权威,更直白的说,就是给不了引领、给不了方向。
所以,父亲的位置不能缺失。如果父亲是朋友,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以为自己与父亲也是肩并肩了,那孩子又怎能知道天高地厚,怎能知道人事之艰?内心如果觉得父亲的话与其他年纪相仿的朋友们的话具有同样的分量,很容易走向歧途。如果父亲实质上承担了父亲的角色,在态度上又温和而有力量,甚至有时候能陪孩子嬉笑玩闹就像个朋友一样,但在任何事的决策上又在孩子内心的权威不减,那真是极为称职的父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对于父亲角色内心的认同是十分坚定牢固的。
其实,大多数说父亲与孩子像个朋友的家庭,就是父亲了解孩子不深,孩子了解父亲也不深,在一起也总是吃喝玩乐,说不上几句交心的话,浅浅交集,竟只像个朋友似的。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很和谐,没有那么多争斗,但是在其中长大的孩子,却对父亲的角色深深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幸福、父母也还不错的家庭里的孩子更渴望DDLG的原因。他们与常出争吵与矛盾的家庭里的孩子不同,对于父亲这一身份的人并不厌烦或者畏惧,而是觉得可以依赖,并且有一定的期待。但是他们家庭中的父亲又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引领,所以他们只能向外寻求一个锚定。他们寻求的,就是在成长中缺失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决策性,这是孩子的刚性需求。